当前位置: 首页 / 学科建设
“两个结合”赋能思政课的学理逻辑
发布时间:2023-08-20浏览量:1289

      “两个结合”是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领导中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经验总结,是中华民族文化基因历史存储逻辑和中国人民奋斗实践逻辑的统一。“两个结合”为高校思政课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和强大的理论支撑。《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基本要求》指出,高校思政课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干渠道和核心课程,是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灵魂课程”。以“两个结合”赋能高校思政课教学高质量发展,能够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成果得到更加科学、更加全面的阐释。“两个结合”赋能高校思政课教学高质量发展,不仅是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师生头脑的必然要求,也是高校思政课构建高质量发展的学理逻辑。

      “两个结合”融通了高校思政课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领域。“两个结合”结合了中国具体实际,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沃土,承载着培育时代新人的重要价值条件。“两个结合”不仅历史地传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持续性的原生能量,而且创造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实践空间的精神伟力。高校思政课承载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是“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重要阵地”,做到了“提升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两个结合”在价值领域内含马克思主义价值观,与高校思政课价值观取向相融合。“两个结合”在实践领域内含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实践智慧,蕴藏发展期待。立足中国实际办好中国高校思政课,与“两个结合”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的实践智慧高度贯通。中国实践是高校思政课最大的针对性,中国实践智慧是高校思政课最美的亲和力,助力扩展思政课课堂空间,打造有智慧有温度的思政课。

      “两个结合”涵养着高校思政课高质量发展的实践空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党的百年奋斗历程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基因外化为实实在在的奋斗实例,用事实讲道理,就是用这些活生生的事例讲出实实在在的道理,实现以理论服人、以理论育人。课堂中,这些活生生的事例不断地充实学生的情感空间,促进学生知史爱国。有实践史实和实践温度的“道理”,使思政课堂情感实体化,让学生得到切实的真实情感体验。使“讲道理”的思政课堂可视化,是情感实践与讲道理的有效统一,有利于实现育人和德育的契合。“两个结合”承载着为善去恶、心向光明、无私奉献、艰苦奋斗、勇于斗争等无数实践正能量和红色基因,是高校思政课育人的参照系。例如,百年党史的红色资源既为优秀的传统文化资源提供了时代滋养,又对学生的德性起到了引领和标识作用。红色文化与学生个体之间产生良性互动,实现红色党史文化有效融入学生的情感抱负。红色文化融入思政课堂的育人目标、育人系统,为培育时代新人提供了行动支撑和精神实体,使思政课育人坐标参照系时空化时代化。

      “两个结合”活化着高校思政课高质量发展话语的赋能方式。“两个结合”就是为了融通日用而不自觉的共同价值理念,使之具象成社会经济政治生活中的热词及流行语,聚合主流意识形态。“两个结合”是时代精神的精髓,承载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文化价值符号,是政治品格和主流政治优势的话语表达。“两个结合”的理论力量,通过课堂语言实践指向高校思政课话语实践的正确性和国家认同的言语行为。关注语言舆情,了解社会的话语心理及舆论动向,是高校思政课话语指向实践的应有之义。高校思政课话语承载更深层次的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维度,其中考虑的是在具体的实践习得环境下,活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话语艺术表达。“两个结合”活化高校思政课堂赋能,包括话语方向规定和话语标准规范两种基本形态。话语方向规定是“隐性”的话语赋能,体现的是“潜在”的立场,政治立场是不言自明的。马克思主义认为,“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会使自己出丑”。他人对话语的反应,对话语动机的推测,是站在他人自己的立场上进行的,课堂上的学生也是如此。教师用马克思主义立场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话语导向,是用马克思主义观点促使学生对话语动机的自觉反应。话语标准规范是“显性”的话语赋能,提倡的是主流意识形态价值观,自发地维护意识形态安全,自觉抵制西方霸权力量的话语输入,维护思政课的话语权威,是意识形态的社会力量再现。

      总之,以“两个结合”助推思政课高质量发展之路,对于思政课高质量发展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建设高质量发展的思政课,发挥“两个结合”的学理基础作用,是社会主义思政课实现培育时代新人的重要价值条件。“两个结合”既为高校思政课高质量发展提供方法论,又为高校思政课高质量创新发展注入了生机活力。因此,深刻领悟“两个结合”的重要内涵,能助推高校思政课高质量发展之路。